|
||||||||||||||
画布上的医生
| ||||||||||||||
| ||||||||||||||
医学具有科学属性,从科学的角度看,它需要医者理性、思维要缜密,做事有逻辑,行为要规范。而医学又是具有人文属性的,从这个角度看,它需要医者要有人性的温度,包括对病人的关爱和尊重,还有伦理、法律的意识。在医学的人文属性中,艺术是否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呢? 虽然人们通常认为科学与艺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学科,但许多科学家却认为,科学的至高境界是艺术化的科学。现代许多从事医学人文理论研究的学者也提出,现代医学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艺术的服务。 医学与艺术有怎样的精神共振和交叉点,如何从艺术中感悟医学,从医学中感悟艺术?本报《医学人文》版从即日起开设“医学与艺术对话”栏目,邀请从事医学、哲学、艺术专业的相关人士就此话题进行对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以塑造艺术化的医学技术生活,建构艺术化的医生职业生活。 借助艺术的力量认识医学的本质 沈:不久前,我读到你撰写的《我的医学人文启蒙课》一文。文中提到一位患晚期乳腺癌而住院治疗的女工程师,在你分管不足2个月后静静地“走”了。“濒死的前一天,例假(月经)来了。此时,她已无力再说什么,只是以眉头的舒展来庆幸女性的自得,然后吃力地写下几个字,让家人为她系上卫生垫,她要最后一次完成做女人的仪式,不容半点马虎,即使死神马上来临”。“我伫立在病榻旁……为她那份对生的执著和坚毅所感动。” 这段描述不禁使我面前浮现出一幅图画——窗外冬日的晨曦衬出肃默而立的医生背影,他面前是刚刚病故的女病人,已无生息的面孔凝重地如大理石雕塑。我为治病救人的医者与病逝者所构成的站立与仰卧这生死“十”字交叉符而感动。 我也同样经历过许多次与你的感受类似的事情。有一位身患绝症的中年演员,临终前,瞠着无神的目,一只手无力地前擎着,可恍惚听见他经常说道如台词般的一句话:“我要闯过去。”当其妻子扑在亡夫身上时,瞬间的印象会永久地烙在你的记忆中。我想把这称为对医生的视觉冲击力,它会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建造上起到形神相济的作用。 王:你提得很对。在医学实践中,医者常常会强烈感受到形象的作用,如表情、手势、情节、场面等,将这种种视觉影响都融入医学人文的领域中,则会以不同于单纯语言文字的方式产生更富冲击力的形象效应。基本医学技能告诉我们,无论东西方医学在诊察疾病时都必须依靠“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的方法,形象的意义对医生的视觉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另外,解剖学、组织形态学、影像学都给医生以视觉的感受与理性的启发。从社会及心理学方面,医生需要察颜观色,也需要感受和关心病人的痛苦、恐惧、焦虑和抑郁。有时需要借助艺术力量来帮助我们认识医学的本质,也是对医学实践通往情感化的重要补充。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艺术品是使知识易于接受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医学与艺术的讨论,把它作为可透视医学模式本质的窗棂。 ![]() 沈:您说到形象对医生的视觉影响确实很重要。出于对绘画艺术的兴趣,我想谈谈画布上医生的形象对我们的影响。 有幅著名作品《医生与病孩》,画面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位沉稳而儒雅,具有绅士风度的医生守候在病孩身边。病孩昏睡在用两把椅子搭起的临时病床上,孩子的母亲在痛苦、绝望和疲惫中伏身在桌子,丈夫用手抚慰着妻子,身处阴影中表现出心情的阴郁与无奈。陋室一角小窗射入的晨光,对映着医生身旁彻夜未熄的台灯。从散放在四处的水罐、毛巾、药瓶和水杯等物品,能看出医生已用尽了当时医疗条件下的物理降温、服药和补液等所有办法。他手托下颏仍然密切观察着孩子病情的发展,还不停地思索着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我们只能从医生睿智而坚定的目光中看到病孩犹如悬丝般的生命希望。这幅赞扬医生职业品格的画很有感染力,让我们去思考医生这一职业的精髓是如何为他人解除病苦。 王:临床医学的职能是抗病护生,本质却是对生命的“拯救”。这样,医生的社会角色就从一般的商业契约关系中的“服务者”一下子跃迁到人道主义关怀、呵护的“拯救者”层面。在西方绘画的历史中,拯救者的形象大多带有宗教的“使徒”本色,他们常常是一群技能和精神修炼达到至高水准的人,以及他们身上所光耀的一种禀性和境界。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流淌着人类的“至善”和“圣洁”。其实,医生也是世俗的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生老病死,也有七情六欲,但是社会的期许是一种集体意识,在不断提撕着我们职业生活的“精神海拔”。 ![]() 沈: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去认识医生的职业精神与魅力。再欣赏另一幅由美国画家托马斯·埃金斯所作的《阿格纽的临床课》,这是一幅创作于1889年(此时已经进入照相时代)的代表作,也是他在45岁时的盛年力作。油画把阿格纽教授表现得十分虔敬、眼睛里充满着笃诚、坚毅和对职业的自信。阿格纽教授是当时美国著名的外科大夫,参加过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遇刺时的紧急手术。画家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教授,还真实地再现当时手术教学的情景,包括画家本人也被画进了课堂(最右边用手遮住嘴的先生)。画布上展现的可能是一台乳腺手术,麻醉师、护士都准备就绪,助手正在做标记,阿格纽教授也已经消好毒,手持手术刀,似乎在酝酿情绪,准备登台。情形犹如大将临阵,特有的镇定和稳健让旁观者不能不敬意和信任油然。 王:这也正是在当下不大正常的医患关系中,我们特别需要树立医生坚毅、自信的形象,这是一切信任感、依从性、真诚度的源泉。而这份美誉不仅仅来源于医学技术的魅力,也来源于医生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完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精神的魅力。这种表现职业精神的作品对激励医生,影响公众对医学职业神圣感的敬重都很重要。 沈:可惜的是,美国美术评论界以及美国公众对埃金斯并不理解。他们似乎被如此真实的场面惊呆了,特别恐惧画家另一幅《格罗斯的临床课》(1875年)中人物沾满血迹的手和衣服。14年后埃金斯所作的《阿格纽的临床课》虽未表现这些细节,还是遭到了非议,如同《格罗斯的临床课》一样的命运,选送美术大展时遭到了拒绝。但是,埃金斯依然执著地坚持这两幅画是他的颠峰之作。直至1901年之后,他才最终获得评论界的认可,《阿格纽的临床课》获得了泛美博览会大奖和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大奖,《格罗斯的临床课》获得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金奖。 由此可见,画布上医生形象稀罕的原因,一是医生不善于招徕自己,也不事张扬;二是医学的职业生活包含着太多的艰难和血腥。写实主义的真切描绘、展现,往往会遭到评论家误读和公众的排斥,影响了医生形象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而今,对医生职业形象的作品更显得十分珍贵,而富有不同时代特征的意义。 王:这两幅杰出作品能够让我们通过艺术的形象来解析优秀医生的品格,还有这个职业的精神和魅力。应该说在医学发展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各种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发现,始终相伴着人类思想进步和艺术理念的变化、转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