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宝宝采血前的注意事项
| ||||||||||||||
| ||||||||||||||
在实际生活中,宝宝年龄较小抵抗力较差,因此容易感染各类疾病。为查出患儿生病具体原因,通常需要对患儿进行采血操作,也是检验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患儿与普通病患采血过程具有不同之处,患儿年龄小,难以控制自身行为,且并未对采血形成一定认识,因此难以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采血工作。患儿采血工作需要谨慎,为预防患儿出现针刺损伤事件,保证患儿采血工作顺利进行,其需要患儿与家属做出相应配合行为,下文将对其采血知识进行阐述。 1.关于普通患者采血 在目前的检验分析工作中,大多都需要采集病患血液样本。采血环节对于意识较为成熟的病患而言较为简单,但是在进行采血之前,仍然需要被采集人作出以下配合行为: (1)进行采集血液工作之前,被采集人员早晨不能够进食,并且采集前一晚注意保证睡眠时间,尽量不要熬夜,不能够做出饮酒等行为。如果病患在采集之前饮酒,酒精成分将会进入血液中,导致血液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或者检查结果不具备有效性。并且在进行采集血液之前尽量不要进食油腻性食物,保证健康饮食,尽量保证检查结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配合医护人员完成采集血液工作。 (2)采集血液之前,被采集人员应当尽量避免进行运动幅度较大、较为剧烈的各项运动,此类运动的进行将会刺激人体,加速新陈代谢,并且使得细胞内部开始释放酶,最终引起血液成分变动,影响血液检查结果的有效性。 (3)部分被采集人员对采集血液的工具以及过程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不利于采集血液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进行采集操作之前,被采集人员需要调整自身情绪状况,放松身体与情绪,情绪紧绷状态下人体血管将处于收缩状态,使得护理人员穿刺工作难度加大。 (4)采集血液之后,被采集人员需要尽量控制自身行为,避免对穿刺部分进行揉搓等。采集血液工作完成后,立即将握拳姿势放松,使用便签按压穿刺部分3~5min,适当实力按压即可,避免穿刺部分出现青紫症状,尽量避免直接触碰穿刺部分,预防感染。 (5)采集血液之前,被采集人员需要尽量避免服用各类药物,其成分将会影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针对需要长期服药进行病情控制的病患,应当在采集血液之前咨询医生应当如何配合进行采集工作。 2.关于小儿静脉采血 小儿静脉采血为三岁以下的患儿需要进行的采血工作,并且由于此阶段患者无成熟意识,难以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采血操作,并且由穿刺疼痛为患儿带来的疼痛还会使得患儿对其产生抵触情绪,增加采血难度。以下将对几类较为常见的小儿静脉采血类型进行介绍: (1)小儿股静脉采血。此类采血方式使用人群为新生儿,对部分病症较为危急、复杂的患儿同样适用。首先由护理人员找出为患儿采血需要穿刺的部位,一般为患儿股三角区的位置,寻找患儿股静脉的位置,位于患儿股鞘内,由腹股沟韧带往下方寻找,其在患儿股动脉的内侧位置。一般情况下,画出一条线将患儿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相连接,其中心位置便会与患儿的股动脉走向交叉,为患儿的股静脉与其股动脉相距0.5cm,位于内侧。在穿刺操作中,采集血液的进针角度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垂直进针法,此方式的具体操作为护理人员使用右手使得注射器与患儿股静脉呈垂直的角度穿刺进行血管,随后慢慢将注射器往上提,同时进行抽吸操作,直至出现回血现象后便停止提针操作。以此方式进针穿刺,成功率较高,能够有效预防患儿被针刺伤。但是此方式下进针后针头进入患儿血管内部的部分较短,难以固定,容易出现针头滑出,采血失败等现象。第二类为斜角进针法,此方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为护理人员使用右手使得注射器沿着患儿股静脉的走向进行穿刺,穿刺过程针头由浅入深进入患儿血管,进针角度一般为20~30°,如果患儿体型属于肥胖类型则将其调整至30~40°。此方式采集血液较为容易固定采血工具,但成功率相对较低。 (2)颈静脉采血法。此方式采血适用人群:患儿头皮静脉不明显、患儿年龄超过6个月、患儿偏瘦且其颈外静脉较为明显。协助患儿与床上呈侧卧体位,将头部偏向一侧,在其颈部下方垫上一个枕头,使其采血部位充分暴露。寻找适宜穿刺的颈静脉部位,在患儿较为冷静的状态下迅速完成穿刺操作。采血工作完成,拔除采血工具后,嘱咐患儿家属为其按压穿刺部位5~10min,预防血肿症状。如果患儿刚结束进食行为,则不适宜进行颈静脉采血操作,可能存在窒息风险。采血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严格观察患儿面色情况,假如其面色呈青紫状态则需立即停止采血操作。 (3)大隐静脉采血法。此类采血方式适用人群为:新生儿病患、患儿体质较为瘦弱、患儿病症较为危急、严重。协助患儿呈仰卧体位,头部偏向一侧,将患儿足部位置充分暴露,寻找其能够进行穿刺的大隐静脉位置。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常规消毒操作后,为患儿足踝关节上方40cm的部位进行扎止血带操作,待其大隐静脉满足穿刺条件后,完成采血操作。 (4)小儿头皮静脉采血法。此类采血方式适用人群为:患儿头皮静脉较为粗壮。有患儿家属协助护理人员固定患儿头部,选择适合进行穿刺的头皮静脉进行穿刺操作。 3.小儿采血注意事项 (1)控制患儿行为避免其采血前进行剧烈运动行为。进行采集血液之前,家属应当控制患儿行为,尽量使其处于较为冷静的状态,禁止其进行跑、跳、大声哭叫喊闹等行为。如果患儿在进行采血之前已经做出此类行为,则需患儿在平复自身状态15~20min后再进行采血操作。如果患儿在采血之前持续处于哭闹状态,则需家属以及护理人员需要转移患儿注意力,使其停止哭闹。针对小于2岁的患儿,一般使用食物对其进行诱惑与安抚最为有效,拿出部分糖果与零食等转移其注意集中点,使其忘却哭泣。针对2岁以上的患儿则可以选择使用玩具等吸引其兴趣,使其配合完成采血工作。 (2)保证患儿身体的暖和。如果患儿于冬日进行采血检查,则需要家属及护理人员注意对其完善其保暖工作,保证患儿血液循环功能正常进行,降低采血难度,保证血液检查结果的有效性。 (3)发热24h后化验。一般而言,患儿急性发热症状由病菌感染引起,患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急剧增加并不会立即呈现,因此为保证血液检查的有效性,需要在患儿发热24h之后在进行采血化验工作。 (4)采血前,为保证患儿血液检查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禁止患儿服用抗生素类药品,其药效作用将影响患儿血液成分的构成,使得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5)采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与身体状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采血操作,并告知相关医师进行判断与处理。 撰稿:唐玉梅 审核:龚斌 何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