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急性或慢性失血,主要原因有良恶性肿瘤、溃疡、肝硬化静脉曲张、化学烧伤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危急重症之一,成年人每年发病率约为100-180/10万。病死率高达2%--15%。
2. 如何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典型呕血、黑便或便血表现的患者,容易诊断。胃液、呕吐物或大便潜血阳性,提示可能为出血患者。而对以头晕、乏力、晕厥等不典型症状就诊的患者,特别是生命体征不稳定、面色苍白及无法解释的急性血红蛋白(Hb)降低的患者,应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存在活动性出血、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意识障碍、误吸或GBS > 1中任意一项,应考虑为危险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贫血貌、持续性呕血或便血、晕厥、血压过低或水平过低,均提示严重失血。当呕血、黑便量与贫血程度不相符时,应警惕隐匿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呕鲜血与咖啡色液,均提示病情危重。
3. 如何评估消化道出血程度及分层救治?
综合临床表现可将患者危险程度分为5层,分别为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和极低危。
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有晕厥、持续的呕血/便血、四肢末梢湿冷、心率>100 次/ min、收缩压<90 mm Hg 或基础收缩压降低> 30 mm Hg 、Hb<70 gL表现的患者,应立即收入急诊抢救室开始复苏治疗。
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可在急诊普通诊疗区进行治疗。
GBS≤1提示极低风险出血,这类患者中仅有1.2%需要输血或进行急诊干预,可在门讼讲―步讼治。
4. 基本紧急处理流程?
容量复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积极容量复苏。建议收缩压维持在80 ~90 mm Hg。出血已控制应根据患者基础血压水平积极复苏。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条件允许应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综合临床表现、超声及实验室检查指导容量复苏,注意预防低体温、酸中毒、凝血病和基础疾病恶化。
输血:大量失血患者需适当输注血液制品,以保证组织氧供和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输血:收缩压<90 mm Hg;心率>110 次/分;Hb <70 g/L;血细胞比容( Hct)<25%或出现失血性休克。对于急性大量出血,需立即启动当地大量输血方案进行输血。
初始药物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等。
5. 内镜检查?
内镜是明确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关键检查,在疾病危险分层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做好气道保护,为顺利完成内镜检查和治疗创造条件。患者病情危重或不适合转运时,可在急诊抢救室或ICU严密监护下实施床边内镜。若首次内镜未完全止血,必要时可考虑重复内镜检杳治疗。
6. 外科手术?
对于药物、内镜及介入治疗难以控制的持续性出血 ,必要时外科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