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张报告,走近流式细胞术!
| ||||||||||||||
| ||||||||||||||
患儿,男,10岁,以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月,发热、眼睑水肿7天,流涕、鼻塞3天为主诉入院,7天前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最高39.1℃。家长自行给予静脉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热痛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治疗3天(具体不详),效差。 入院辅助检查: WBC 17.84×109/L,N 25.9%,L68.5%(血常规DIFF图如下)。 淋巴细胞群呈明显向上拖尾改变,血球仪提示原始/不典型淋巴细胞?
第一时间面对如上典型小儿期血象及白细胞散点图异常,得出异型淋巴细胞/原幼淋?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在当班的第一时间建议主管医师完善形态学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两项结果如下:
外周血形态报告提示:异型淋巴细胞占20%
患儿淋巴细胞亚群报告单提示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及CD4/CD8比值呈明显倒置
患儿的辅助检查看到这里,结合血常规、形态学及亚群报告,即便实验人员在对患儿初诊信息不很明确的情况下,也不难做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初步诊断,随即电话回报主管医师,实验室检查指向传单,建议完善EB病毒检测协诊。至此,病人初步诊断基本完成,让我们回归头来再梳理一下患儿流式报告单中到底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儿科临床。许多疾病涉及儿童相应免疫功能异常,但如何在临床工作中更有效的理解和应用流式细胞术以评估儿童的免疫状况,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还缺乏系统的学习材料,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对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更有待进一步加强认识和学习[1]。
结合我院目前已做的400余份淋亚报告来看,报告单中图型部分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初次接触流式报告的实验人员来讲都是第一道障碍,原理方面:血球仪与流式细胞仪所用的鞘流技术都是一脉相承的,区别点在于前者是白细胞分类时根据各厂家的复合荧光染液(DIFF图)不同,按区域划分不同细胞群;而流式细胞仪是按照各类细胞独特的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或细胞胞膜内,或细胞核的转录因子等,一步步通过设门(选取所分析细胞)从而对细胞进行分类及定量分析,进一步判断细胞的属性并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此外,流式报告中的散点图部分在判断抗体可靠性,评估整个实验质量及分群准确性上给实验室人员提供了依据。结合患儿血常规来看,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应为(17.84×109×0.685)=12.22×109与亚群报告中11.49×109基本一致,从而反映了双平台淋巴细胞计数的可比性,这也是目前未引入微球计数流式实验室相对实用的办法之一(双平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比对,本室标准+- 5%),进一步结合流式报告中相对数及绝对数部分,不难得出IM患儿病程变化中淋巴细胞亚群是以CD3+CD8+抑制/细胞毒淋巴细胞明显增高为主要变现(整体中找到引起变化的动因),IM发病机制是EBV感染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 ,细胞溶解后病毒释放入血液 ,再感染B淋巴细胞 ,由于体内B细胞具有EB病毒受体,故B细胞先受累,继而引起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 ,活化的B细胞刺激CD8 细胞增殖活化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B细胞可与CD8+细胞相互结合而出现凋亡,使淋巴细胞增殖呈自限性变化 [2-3]。
血常规及形态学报告给了实验室人员初步判断的依据,进一步结合该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更加贴近了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结合随后患儿EBV-DNA:4.84×104,进而推断患儿EB病毒感染后,B淋巴细胞首先受累,随后CD3+CD8+抑制/细胞毒淋巴细胞增高对感染细产生自限性细胞免疫应答,最终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相关临床表现。拓展实验室人员及临床医师对IM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即血常规检查的延伸!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等.流式细胞术检测T、B、NK细胞儿科临床ABC手册[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5):375-380. [2] 郭娟娟 常 虹 郝国平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EBV—DNA载量与T细胞哑群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1-2,5. 罗晓明,周馥英,周永列,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态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9):701—704. 来源:检验医学网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科 翟凯齐
编辑:郑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