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新进展
| ||||||||||||||
| ||||||||||||||
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新进展 ---肝胆胰血管外科健康宣教知识专题系列(一) 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乙肝携带者超过亿人次,肝炎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包括腹水、肝性脑病、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其中出血是最主要的死因,文献报道首次出血患者有30-40%导致死亡。虽然、目前随着内科药物的进步、介入放射学技术及内镜技术的开展,使相当部分患者获益,但仍有20%左右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短期再次发生出血,1年内复出血率达30-45%,2年达95%,导致对内科治疗效果的不肯定。但是、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在许多医院因手术风险大,治疗效果不满意,而成为外科医生不愿触及的手术之一。 我院肝胆胰血管外科涉足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时间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断流手术治疗门脉高压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2002年开始,在赵少勇主任的倡导下开始小口径门腔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手术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即解决了有效控制出血,又达到防止中远期再出血的发生;2006年开始,在原分流联合断流基础上,加行肝动脉强化灌注治疗,有效治疗肝硬化本身,改善肝功能,达到标本同治的作用;2009年,我院率先成功进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门脉高压症走向微创时代;2010年开始腹腔镜断流术联合限制性门腔分流术,2011年分流断流术联合肝脏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再次针对肝硬化本身治疗,达到标本同治作用;2012年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得到成功开展,使门脉高压外科治疗进一步微创化,患者的选择增多。目前我科已经具备门脉高压症相对完善的治疗体系,包括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治疗,布加综合征腔内及手术治疗,肝前门脉高压分流治疗等,各项技术走在省内领先地位,全国先进行列。 目前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由于器官的短缺及经济话费高昂,在我们这些欠发达地区尚不能普及,即使进行肝移植,由于我国自身门脉高压特点往往伴有乙肝病毒感染,加上难以逾越的胆道并发症,导致长期生存率仍然不高,而很多发生消化道出血危及生命患者,可能肝脏功能尚理想,进行分流及断流手术可望获得较长生存时间,因此、外科手术还未到废弃的地步。分流术与断流术因其各具优缺点,因此、单一的治疗方式效果均欠理想,在开展分流术及与断流联合的分流术的中心,却取得不错的临床应用效果,好于单纯的断流术,内科单纯的保守治疗及内镜套扎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及介入经门静脉曲张静脉栓塞术等微创方式的开展,对手术条件不具备的患者是一个替代选择。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门脉高压的临床指南,存在各种学派之争,如何更合理的选择门脉高压的治疗方式,建立符合我国门脉高压治疗体系的指南性文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院开展门脉高压治疗的时间较长,倡导的联合断流分流术开展例数较多,在省内率先开展门脉高压症微创治疗方案的尝试,并不断改进优化手术方式,包括术中同期进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肝硬化,同期行小口径门腔分流术,腹腔镜断流术联合TIPs术,多篇论文在国际期刊得到发表,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