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星期六 [关闭窗口]    
请稍候...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健康宣传 

小儿发热的“百科全书”,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上一条  发布日期:2022-03-22 15:06:35 点击次数:3189   下一条

小儿发热的“百科全书”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在日常生活中,小儿发热的症状较为常见,许多原因都会引起小儿发热症状,并且部分家长过于担忧孩子的健康,一点点发热迹象便手足无措,难以实施正确的应对措施,使得小儿发热症状愈加严重。一般而言,人们认为的发热便是指感冒引起的小儿体温异常现象,其引发原因较为复杂,例如:皮疹、感冒、病菌感染等。下文将对小儿发热知识进行阐述。

1、小儿发热引发因素

小儿发热多半为身体异常表现症状,并不是一类疾病症状,因此小儿出现发热症状后,家长需要查明其发热原因,而非盲目降温。以下疾病类型都有可能引发小儿出现发热现象。

1)皮疹。小儿时期人体皮肤屏障发育并未成熟,较为脆弱,因此容易患上皮疹性传染疾病,患上此类疾病之后,小儿身体便会出现发热现象,主要疾病类型有:麻疹、猩红热等。主要表现为红斑,或者皮下出血类型的紫斑。

2)中耳炎。小儿感冒之后,其容易患上中耳炎疾病,耳部发炎将引发小儿表现出发热症状。此时家长可以使用手电筒照射患儿耳朵内部,可以明显看到其中存有液体淤积或者是呈流动状态。为进一步证实患儿耳部健康状态,家属还可以使用耳部测温工具对其耳内温度进行测量,如患儿耳痛一侧温度高于另一侧,则证明其可能存在中耳炎。

3)积食发烧。如果小儿发热症状为积食引起,则其最初表现症状为患儿腹部、手心等部位温度较高,并且将腹部温度与后背部位温度相比,相差较大,手心与手背亦是如此。积食引起发热之前,患儿可能会出现口臭、排便困难、腹泻等症状,查看其舌苔状态,其可能呈黄腻状态。积食引起的小儿发热症状一般表现为持续低烧,还可能为反复发烧。一般而言,为早上时间段处于降温趋势,到了下午或晚上时间段体温便开始呈持续上升趋势。针对此类现象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帮助患儿将体内积食症状消除,才能彻底根治其发热症状。如果积食排出不够彻底,仍可能出现反复发热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中,家长需要注意控制小儿的饮食,预防积食。

4)肺炎、咽炎。此类疾病症状由小儿受寒引起,主要表现症状为流涕、咳嗽以及发热,也是我们实际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发热伴随症状。由受寒引起的发热症状多半表现为高热症状,因此由此引起的发热需要帮助患儿排出体内寒气,助其排出体内废物等。当家长使用勺子柄端压住患儿舌头时,如发现其咽部存在红肿症状,则可以表明小儿存在咽部发炎迹象,需要针对此类疾病症状进行治疗,最终使其体温恢复正常。

5)流行性腮腺炎。此类疾病症状表现为患儿腮部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其也可能引发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家长们需要引起重视。

6)温病发烧。如果患儿发热症状并未伴随有积食、感冒等,则可能为温热发烧,即由外界环境引起的发热、人体内环境引起的发热、也可能二者皆有。

7)春季时期,小儿可能多发急疹引起发热症状,一般而言,小儿急疹出疹后发热症状便会消退,此类型发热期间,小儿不能见风且尽量不要进行洗澡活动。  

8)生理性发烧。对于大部分小儿而言,其在超过19个月之前,每隔32日便会出现一次发热症状,为正常生理发热现象。

9)疫苗相关性发热。部分小儿刚接受疫苗接种操作后,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其为疫苗发生作用,建立抗体的过程。因此疫苗接种后,可以嘱咐小儿尽量减少活动行为,以休息为主,多喝水。

2.小儿发热处理措施

1)居家观察。一般情况下,小儿发热时间为2~3日,此为短期发热表现。如果小儿在此时间段内能够进行正常的进食、行走等行为,其衣食住行、沟通交流均为正常表现,皮肤状态也处于正常的红润状态,并未出现任何较为严重的不良症状,则可以选择在家对其进行观察。

2)前往医疗机构就诊。①发热温度。使用测温工具对患儿体温进行测量,如果患儿年龄不超过3个月,当其体温大于等于38℃时,便需要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果患儿年龄为3~6个月,当其体温大于等于38.9℃时,便需要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果患儿年龄为6~24个月,当其体温大于等于38.9℃且发热症状持续24小时以及以上,便需要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果患儿年龄为2岁以上,当其发热症状超过3日便需要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小儿发热症状应谨慎对待,建议尽量由专业人员对其发热状况进行判断以及处理。②如果患儿发热后便开始拒绝进食,进食兴趣减退,持续大量饮水,且其尿量较少,时常处于口渴状态,便需要前往医疗结构进行治疗。③患儿精神状态不佳,伴随有各类不适症状等,需要及时就医。

3)发热的药物处理。一般而言,当小儿发热温度低于38.5摄氏度时,可以选择使用物理降温法进行降温操作,当小儿发热温度超过38.5℃后,便需要服用相应退烧药物达到降温效果。但仍然需要根据患儿个体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患儿无不适症状,则可以继续物理降温,如病患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有医生对其发热情况进行判断与治疗,小儿适用退热药物一般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4)物理降温。在选择使用物理降温方式前,需要根据患儿个体条件进行,使用不当可能会增加患儿不适感。在目前的物理降温方式中,温水擦浴等方式较为常见,但是需要家长在使用此方式进行降温操作时,观察患儿状况与舒适程度,如果其并未表现不适感,则可以继续进行;如果其表现出不适感,则需要停止物理降温操作。仍然不建议家长使用退热贴对小儿进行降温操作,更不能使用冰水以及酒精等。

5)当患儿处于发热状态时,不能够使用厚被子对其进行捂汗操作,此方式很可能使得患儿呈虚脱状态,严重时还可能将影响患儿生命安全,也不建议进行完全敞开式散热操作,当患儿处于体温上升阶段时,其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为手脚发凉,因此需要家长为其盖上薄被,注意保证患儿的舒适感。

6)退热期的护理。患儿在退热期可能有大量出汗现象,为保证患儿身体健康,避免其再次受寒,家长需要及时将其汗液擦去,并及时将其汗湿的衣物进行更换。出汗后患儿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还需要家长喂其温开水,补充水分。发热期间,降低患儿肠胃负担,家长应尽量选择清淡型、且易被消化的食物。保证患儿尽量卧床休息,使其睡眠时间充足,保证其睡眠质量,并尽量避免进入混乱的公共场所,预防感染。退热后,患儿身体仍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此时需要尽量为患儿做好保暖工作,选择健康有营养的食物进行烹饪,尽量避免对患儿身体造成刺激。


本文作者:唐玉梅 [本条信息由 妇儿门诊部 上传]

上一条:哪些检查可以预防缺陷儿出生下一条:夏季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