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关闭窗口]    
请稍候...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院内新闻 

从“血”的教训到“铁”的领悟-贫血课听完想补铁了  

上一条  发布日期:2025-08-13 17:12:26 点击次数:135   下一条

从“血”的教训到“铁”的领悟-贫血课听完想补铁了

时间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来到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进行轮转学习。一来到科室,感觉大家的状态充满朝气,欣欣向荣,感觉在肿瘤中心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份不错的收获。

在早交班结束后,肿瘤中心朱红佳医师与我们分享了她对贫血这个疾病的一些心得,针对这些内容,朱红佳医师特意制作了PPT进行展示。这让初入科室的我们,引起了不小的兴趣。朱医师的分享让我们对贫血这个疾病的认知更加深刻,特别是她对这个疾病的分类做的很仔细,并通俗易懂。与我们分享时的语气也很温柔、平和,朱医师的PPT有一页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在这分享给大家。

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疾病

正细胞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障、急性失血、溶血

大细胞贫血     ↑           ↑      正常  巨幼贫、溶血、MDS

单纯小细胞     ↓           ↓      正常  慢性贫血、肝肾疾病

小细胞低色素   ↓           ↓        ↓  缺铁贫、地中海、铁幼粒

借助这张表格,贫血的分类显得条理清晰,不仅体现了医师的专业水准,也让我们这些对血液不那么了解的同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以后我们遇见贫血的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朱医师分享完成后,科室的贾主任还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从医多年来在贫血疾病诊疗中的经验积累,并表示髓外贫血还是我们医学的一个攻克难点,贾主任十分关心患者的身体,强烈希望能为他们排忧解难,这让我们对这位前辈十分的敬重,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为病人服务”,是我们看齐的榜样。希望在今后的轮转学习与工作中,我们能同心协力、携手并进、共同成长。

听课之后:众医齐聚,各抒己见:

朱红佳医师:肿瘤病人贫血的基数很多,跟随贾主任查房的过程中,主任非常细心的关注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了本次贫血相关内容的分享,在准备PPT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结合临床实践,从红细胞的生成和凋零,再到铁代谢过程的系统回顾,我更想大家从最基础生理生化角度去理解临床中常见贫血的发生原因。只有理解贫血的病因,才能更好的对症治疗,才能更准确的做到针对性治疗,从而更加及时准确的纠正贫血。贾主任还在本次讲课的基础上,阐述了肿瘤病人髓外贫血抑制的观点。特殊人群的贫血机制,远非我们常规认知中那般简单,其成因既涉及髓内过程,也关联髓外因素,唯有对多种机制展开系统梳理与深度解剖,才能形成更全面的认知。血液系统内容繁杂深厚,仍需持续学习总结,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精进,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力的诊疗支持。尹莹医师:肿瘤患者贫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听了朱红佳师姐对贫血的详细讲解后感觉豁然开朗,对贫血的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收获非常大,通过规培同学得总结更加深入认识了肿瘤患者贫血的特点。临床上我们肿瘤患者的贫血多为慢性病贫血,又称炎症性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严重时才出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但患者的相关指标有时候并不像教科书上描写的一般,所以临床医生仍旧需要结合实践、结合患者病史进行诊断与治疗。科室贾主任后面也分享了他对髓外贫血的一些看法与经验,这位科室主任认真、务实、时刻提升自己、尽自己的全力解决患者的困难,这是我对贾主任的印象,并以此作为我医学生涯的一个标杆。

江健医师:肿瘤科的学习需要坚持下去的,在我们科室,每一位医生讲一个知识点,从主任到住院医师,一个不少,这不仅仅可以使医生提高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把知识点分享给实习、轮转的医生以及同事,大家共同进步。李春雨同学与谢双丹同学作为规培学员,初到肿瘤中心,积极学习吸收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希望他们能一直保持这份热情,为医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双丹规培医师:晨交班时,朱医生关于贫血知识的讲解,让我对于红细胞生成、代谢及铁代谢过程有了更系统、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朱医生的讲解中,重点梳理了红细胞的生成与代谢规律,尤其阐述了铁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代谢路径。同时,宗波医生也提到,贫血病人在肿瘤科极为常见,既可能是由于原发肿瘤引起的,也可能是肿瘤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明确不同类型贫血的指标变化,是精准开展临床治疗的前提,贾主任后面也分享了他对髓外贫血的一些看法与经验。这些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掌握贫血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其中,关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要点令我印象尤为深刻。朱医生强调,临床诊断缺铁性贫血时,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缺铁性贫血为例,血清铁是我们检验的常用指标,但需注意的是,人体内的铁部分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在铁缺乏初期,铁蛋白可以补充缺乏的部分血清铁,所以血清铁可能仍显示正常,但此时患者已经存在缺铁的情况,需及时干预治疗,若仅仅以血清铁降低作为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患者贫血进一步加重。通过朱医生的讲解,不仅填补了我在相关知识领域的盲区,更让我意识到临床判断需结合病理生理过程动态分析,而非单纯依赖单一指标。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贫血的患者时,我将运用今日所学,更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和处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听完这一节贫血的课程,相信我们科的医生对贫血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要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无疑能帮助我们每一位医生,在面对贫血患者时更精准及时的开展诊疗——尤其是在缺铁性贫血的初期阶段,我们将更能敏锐的识别病情,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李春雨(2024级全科助理规培医师)、谢双丹(2025级内科规培医师)

修改:江健、朱红佳、尹莹、宗波

审核:雷开键、贾钰铭、黄浩、石敏

传稿:欧阳茗秋

本文作者:李春雨、谢双丹 [本条信息由 肿瘤中心 欧阳 上传]

上一条:华西领办六载同频 “一体四翼”万象更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6周年纪实  下一条:超微创隐痕术:阑尾炎手术告别疼痛和“显眼疤痕”